温故|北京,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7:53:00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明天将拉开帷幕。北京这座中国电影的起点之城,已为热爱电影的人们备好一场热烈盛大的电影城市嘉年华。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影节将推出中国电影特展。回望中国辉煌影史,京产电影犹如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在光影传承中熠熠生辉。
引领全国电影风潮
或许有人以为,中国人自制影片是始自香港或上海,实际上这一光荣的创举发生在北京。
早在1905年,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丰泰照相馆就拍摄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后来,著名京剧演员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也拍成了影片。这些影片在当时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院及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放映,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上世纪20年代,北京陆续创立模范电影公司、光华影片公司、安竹影片公司等,后因日寇入侵,北京电影事业被日伪垄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华影”,改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制片厂”(简称“中电三厂”)。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电三厂”被接收成为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由此有了人民的电影事业。(1957年3月30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制片活动始末》)

1952年,北影厂拍摄了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智取华山》。为了真实再现英雄们的奇迹,摄制组前往天险华山拍摄外景。在拍摄俯瞰华山全貌的镜头时,摄影师要攀上高于华山四五百米的大山,没有路,就抓着山藤向上爬,中途不慎失足摔下,幸亏抓住山腰的荆草才没发生危险。演员们为了拍摄,在峭立的山壁上爬行,在惊险的悬崖上飞跑,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工作,努力将英雄的伟大品质和影片的戏剧冲突展现无遗。摄制组还与多雾多雨的恶劣天气作斗争,在拍摄我大军冲上千尺幢镜头时,为了抢到仅有半小时的晴天阳光,30多里山路连跑了七八次才成功。为提高拍摄速度,大家几天几夜蹲在帐篷里任大雨冲淋,衣服被褥都湿透了,硬是在一天中抢拍了20多个镜头,打破了抢拍外景镜头的纪录。当地华阴县县委会白书记说:“看见你们在山上的那股干劲,真不愧是北京来的!”(1953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3版,《电影“智取华山”是怎样摄制的》)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北京开创了全国电影事业的多个“第一”。

1956年,北影厂拍摄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祝福》。电影自始至终紧扣观众的心弦:纯朴善良的旧中国妇女祥林嫂,被压在人间地狱的最底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摧残,让她最终死在爆竹声声的大年雪夜。这部悲剧,让人们认清了旧社会剥削制度的罪恶,更加珍惜新社会来之不易的幸福。(1962年5月25日《北京日报》3版,《在矛盾和斗争中揭示人民生活的美》)在本报举办的读者投票选举1956年最受欢迎国产故事影片和演员的活动中,《祝福》和饰演祥林嫂的演员白杨双双入选。(1957年1月12日《北京日报》3版,《1956年最受欢迎的影片和演员是谁?》)
国外风行的宽银幕电影,也率先出现在北京。1957年,首都电影院改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纪录短片《北京的星期天》的基础上,开拍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万水千山》。(1957年2月23日《北京日报》3版,《彩色影片在北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高峰,北京涌现出许多闻名全国、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优秀影片,成为时代经典。
世界影坛烙下“中国印”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电影创作活力再度迸发,拍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那时,人们在影剧院争相购票的场景很常见。

1988年6月10日,《北京日报》4版
改革开放的大潮,也把电影业推向了市场和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从追求社会效益转型为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加上遭遇电视剧、录像片的猛烈冲击,配套政策尚未健全,一时间,电影界出现了靠闹剧或武打片赚钱,社会效益滑坡的现象。(1988年6月10日《北京日报》4版,《改革是中国电影繁荣的唯一之路》)当时的北影厂也面临负债经营的困境,但仍坚持探索电影新出路。

1979年7月,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开启了国内制片厂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拍片的业务。仅仅数月后,北影厂就已正式签订协议,与意大利合拍影片《马可·波罗》。这一消息登上了当时中国电影界十大新闻。(1982年1月29日《北京晚报》4版,《1981年中国电影界十大新闻》)北京电影,就这样迈出了合作拍片的第一步。
合作拍片为北京电影引进了资金,提供了学习新鲜拍摄手法和艺术观念的机会,也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声誉。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电影发行体制改革,更为中国影片走向世界添了一把火。面对电影厂自主发行的新局面,北影厂作出吸引外资发展民族电影事业的决策,鼓励创作人员拍摄艺术性和娱乐性结合较好、雅俗共赏的影片。
1992年,北影厂与香港汤臣影业公司合拍《霸王别姬》,走出了艺术影片的新路。
《霸王别姬》根据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的小说改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扣人心弦。香港汤臣影业公司老板徐枫曾苦寻四年都未找到合适导演,后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看到陈凯歌的影片《边走边唱》,对其艺术才华十分钦佩,当即拍板由陈凯歌执导《霸王别姬》。陈凯歌拍片追求尽善尽美,对细节精益求精。《霸王别姬》有一场段小楼与菊仙订婚的戏,要求演员面带醉意。陈凯歌让张丰毅一口气喝下一瓶啤酒,不胜酒力的张丰毅立刻满脸通红,走路摇晃,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1992年7月3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香港合拍〈霸王别姬〉》)

1993年,《霸王别姬》荣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夺得世界电影艺术最高奖之一的戛纳奖,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94年1月25日《北京日报》5版,《一九九三年 中国电影“摸着石头过河”(下)》)

在国内,《霸王别姬》发行放映独占鳌头,是北京地区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在当时中国电影业放映场次下降50%、观众下降60%、放映收入下降35%、发行收入下降40%的大背景下,北京电影取得的成绩令整个电影界振奋。丰厚的经济收益,也让连续多年收不抵支的北影厂有了盈余,更坚定了追求艺术精品的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电影代表中国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紫禁城”扬名主旋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低迷和进口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电影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199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是人民群众对电影的迫切要求,是繁荣电影的关键所在,政府将大力扶持国产精品。会议给电影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1996年5月10日《北京日报》5版,《繁荣国产电影采取新举措》)
此次会议后,北京在1997年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有股份制电影制片机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由此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之路。

紫禁城影业的“处女作”《离开雷锋的日子》,以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学雷锋的故事。影片从雷锋牺牲写起,这场意外事故的直接肇事者是雷锋非常要好的战友乔安山。乔安山心中的负罪感,使他心中抱定不管别人怎样吹冷风也要学雷锋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要思考:“老班长如果遇见这事,他会咋办?那我就照他那样办。”乔安山35年如一日,同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回答了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这一课题。人们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比过去变了什么,少了什么,从而引发思考。(1996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5版,《再写雷锋》)
1997年学雷锋纪念日当天,《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影片中“为雷锋精神讨个公道”的思想,让那些乐于做好事和坚持做好事的人受到鼓舞,让许多观众为此流下感动的热泪。这部主旋律影片在全国受到热烈欢迎,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大学生中间更受欢迎。(1999年5月27日《北京日报》8版,《电影:北京文化景观的亮点》)

这部主旋律电影获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3000万元的全国总票房收入打破了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更是“秒杀”进口大片的观众人数,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奇迹。(1997年3月28日《北京日报》5版,《〈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主旋律添感人乐章》)

此后,紫禁城影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电影市场的规律,创作生产了多部表现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电影,“紫禁城风格”也成为主旋律精品影片的标杆。(2002年7月8日《北京日报》1版,《“紫禁城”检阅硕果》)
在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的大潮中,北京电影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功为北京打造出两张精致的文化名片。一张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一面旗帜的紫禁城影业,另一张则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影节为全球影人“造梦”
1993年的春天,在中国电影正艰难转轨之时,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拉开帷幕,成为那个春天中国影坛的一场盛事。

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15所高校举行了优秀国产影片展映和评奖,受到电影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93年4月22日《北京日报》5版,《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到第二届举办时,观众已近10万人次。大学生的热情令电影艺术家们感动,较之其它电影节,电影人更在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甚至将它当作艺术和市场的重要试金石。(2002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10版,《京城影业步步高》)到2010年第十七届大学生电影节举办时,报名参赛的国产片已达155部,数量创历届之最。最终入围的39部,在全国11所高校展映。(2010年4月8日《北京日报》13版,《39部国产片入围大学生电影节》)
此时的北京,电影文化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制作、发行、放映全国领先,拥有全国80%的电影制片机构和全国80%的电影导演、演员、摄影等创作人才、制片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一组2010年的数据可以轻松读懂北京电影产业的实力:北京电影票房收入全国居首;影院达102家,由北京首开先河的电影院线达13条,其中新影联院线被誉为“国产片票房基地”;北京地区影片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创造国内票房新纪录的影片主要是北京的电影公司出品;建成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中影数字基地,每年国产电影的八成都在北京制作完成;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几乎所有中国知名导演的工作室都在北京,包括中国最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在内的全国上千家从事电影投资的民营文化公司,半数以上也注册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电影专业博物馆在北京;中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大多数中国著名的电影品牌都在北京……(2011年4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光影之路》)
这些重要的电影资源,对国际电影人充满吸引力,也为中外电影人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于是,北京国际电影季在2011年应运而生,“先行者”大学生电影节作为相关活动纳入其中。北京电影界多年来举办大型国际电影盛会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北京国际电影季一诞生,就实现了与国际重大电影节展的对接,邀来全球21位国际电影节主席参加,阵容之大、规格之高,在国际影坛也极为罕见。“北京展映”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0部影片,吸引众多影迷前来观影。电影洽商成交总额达27.94亿元,创造了国内电影节交易额的最高纪录。(2011年4月29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国际电影季实现高端起步》)
第二届起,北京国际电影季升级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参与者增长到百万人次,电影洽商签约额再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之最。专程来参加北影节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北影节将成为中国电影的里程碑。(2012年4月24日《北京日报》1版,《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精彩开幕》)从第三届北影节开始,备受中外影人瞩目的“天坛奖”设立,并由国内外电影界权威人士担任国际评委。

2019年,已成功举办八年的北影节进入成熟阶段。詹姆斯·卡梅隆、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吕克·贝松、阿米尔·汗等累计超千人次的重量级嘉宾彰显国际号召力,来自6大洲、超过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部优秀作品角逐“天坛奖”,电影市场签约额累计金额突破1010亿元,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交易平台。对新导演、编剧而言,北影节是脱颖而出的展示舞台。对于影迷来说,北影节是一年一度的狂欢盛宴。北影节,是北京呈现给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4月12日《北京日报》4版,《八载绽放,影视之都耀然崛起》)

近年来,北京不断出现创造国内影史纪录的现象级作品。今年,全球影史票房榜前5、全球票房已破156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背后,也有众多“北京力量”的深度参与。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和发展中心,北京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光影之路。她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孕育成长、繁荣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步伐。今天,让我们在这座实至名归的影视之都相约:“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CF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玉迎
-
-
“副马”,开跑!
张健强 摄4月19日,2025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开跑。黎振平 摄黎振平 摄黎振平 摄阎建庆 摄阎建庆 摄张健强 摄张健强 摄张健强 摄张健强 摄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黎振平,阎建庆,张健强
2025-04-19 08:54:00
-
-
立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爱北京·爱科创”行动在中国科技馆启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爱北京·爱科创”行动4月18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启动,旨在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用好首都资源力量,发掘储备一批后备创新人才,引导青少年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
2025-04-18 21:34:00
-
-
新光万象|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
电影,是什么?130年前,它是穿越时空的火车120年前,它是横刀立马的传奇胶片转动记录时代背影碰撞技术创意对话世界文明走过两甲子中国电影回到诞生地,再启新征程一张电影票撬动消费链条AI技术点燃光影狂欢中国大片热映海外市场跟着电影游中国,每一帧都值得奔赴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4月18日至4月2
2025-04-18 12:46:00
-
-
温故|北京,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明天将拉开帷幕。北京这座中国电影的起点之城,已为热爱电影的人们备好一场热烈盛大的电影城市嘉年华。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北影节将推出中国电影特展。回望中国辉煌影史,京产电影犹如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在光影传承中熠熠生辉。引领全国电影风潮或许有人以为,中国人自制影片是始自
2025-04-17 07:53:00
-
-
首个体育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专家这样说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高萌、李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16项具体举措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称,这是我国首个针对体育产业提供
2025-04-16 22:11:00
热门文章
- Ne Zha and Ao Bing 'team up' for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rap on closing early warning gap
- 红叶李进入盛开期,俯瞰济南西城 “花漾大道”| AI播泉城
-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 2024年宁夏商标注册12721件
- 辽宁:遥感影像共享节省近5.8亿元财政资金
- “熊孩子”丢湿巾砸中私家车!家长赔偿赔7000元
- 蹊跷借款金额引出假官司
- “我们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和中国创新共生共进”
- “环保哨兵”何以沦为“污染帮凶”?全省首例!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3名主管获刑
- 海南今年为10万人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部分市县已启动摸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