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文章网 手机版

名家名笔 | 也算“新阅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21:36:00    

“网时读书会”李林栋兄是个点子大王,善编各种有特色的散文集,并以编散文集的名义征稿。他组织过大运河、中轴线、老北京等一系列关于北京文化的征文,自然也是散文。
这一次他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新时代新阅读”的主题,我开始兴致勃勃地投他一篇小文,叫《阅读的个人定义》,我把阅读的个人定义总结为四个字“酿造聪明”。同时我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期和从军时期读书的各种故事和往事。林栋兄不客气地跟我说,你这不属于“新阅读”,于是我踌躇再三琢磨“新阅读”究竟是怎么个“新”法。
我记得老朋友朱永新先生麾下有个新阅读研究所,每年对儿童读物都有一个榜单,我参加过若干次评委的会议,在大批新版图书面前我们逐一挑选,但是这不过是一次日常的图书评选而已,和新阅读的新字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要请教新阅读这个词的发明者朱永新,他对阅读有独特的理解,提出了三种风景说:一种是自然风景,所以要行万里路;一种是社会风景,所以要增加各种人生的阅历;一种是精神风景,就是读万卷书。他把阅读,这种人类特有的智力行为,称之为精神风景的浏览。后来我又在朱永新先生的观点上,发挥了一下,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对精神风景的享受有阔大追求,那么他长大之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制造精神风景的人,比如作家。但是这好像还不是“新阅读”。
不久前看林栋兄推荐了一篇文章,这是一位记者型作家所写的关于浏览手机、看短视频的各种体会。我茅塞顿开,手机阅读应该算得着新阅读吧?非常凑巧的,我的好友兼同学、江苏作家周桐淦出了一本新书叫《水乡狂欢在溱潼》,他约我今年4月初去参加他的家乡溱潼的会船节,以及这本新书的首发式。理由是我两次到过他的故乡,而且写过溱潼的会船,也还给溱潼古镇的一位契约收藏家捐赠过几张清朝的老地契。这个理由非常充分。春季到江苏溱潼那可是大美的风景所在地,溱潼古镇、浩渺溱湖、溱湖八鲜以及800岁树龄的茶花王都值得一看。
可是当我向桐淦索书的时候,他用微信告诉我,书正在紧急赶印装订,他把自己手机中存储的书的原稿以及初步的装帧一股脑给我发了过来,让我在手机上阅读。于是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开心地在手机上阅读桐淦的这本写家乡的特殊意义的纪实文学。事后我给桐淦发了这样一则读后感,自然也是用微信的形式发给他的。现在我把这封信摘录如下:
“桐淦兄好。大作上午发来,我凭手机阅读,指尖滑动,目光高低上下,字体时小时大,也属于‘新阅读’之列吧。尽管图书与手机平面的载体不同,但我仍然强烈感觉到你的故乡情浓似酒,史家笔细如发,对溱潼历史与现实的铺陈异常到位,对风俗与民俗的展示引人入胜,对特产与美食的介绍令人垂涎,更重要的是对相关人物群像的塑造,譬如两位高书记、先贤高二适全是我们老高家的族人,这些人物生动而真实的刻画,由于你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给我们非常形象的阅读快感。我到过你的家乡,印象固然好,但终归是外乡人的走马观花,多亏你将这样一本厚重的非虚构文学和洋溢饱满乡情的文本呈现给读者,于是溱潼站立起来,走动起来,吟咏乃至舞动起来,只能认定:这是桐淦,也只能是桐淦才能书写的大作。为你的付出高兴。先祝贺一下,溱潼见了。”
这篇读后感中我写到了手机阅读的特点:手指上下滑动,字体忽大忽小,目光忽高忽低,点头若认可,摇头似否定,确实是手机阅读与书本阅读之间重要的区别,而且仔细一想,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用这样“新阅读”的方式欣赏和品鉴各种各样的图书了,当然最多的是少年儿童读物。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位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试着写了一部儿童长篇小说,出版社的总编辑就把这部小说的电子版用手机微信发给了我,于是我匆匆忙忙进行了“新阅读”。阅读完之后我把自己阅读的意见告诉了出版社,后来见到这位作家,我又当面跟他提出了给孩子写作的几点建议,其中一点就是:“枝蔓不要过多,包子皮儿不要太厚”。因为孩子读书有特殊的儿童心理,过于啰嗦冗长的开头会使他感到厌倦。那位作家认真地听从了我的意见,边点头边说道:“的确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少年时代的饥渴阅读,拿到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甚至还和伙伴们比赛谁看得快,至少我参与过这种阅读比赛,在同学中还经常领先,这种快速阅读的模式使我后来在本职工作中受益匪浅。比如在充当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时,面对百十来部大部头的小说作品,我都是力争用这种快读的方式浏览做笔记,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当然这仍然不属于新阅读,新阅读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我个人认为,在手机和电脑上的阅读方式,似乎可以称之为“新阅读”。
但是无论载体如何,它呈现的是中国的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以及理念和追求。从这个意义来说,阅读无论新旧,本质不会改变,那仍然是我对阅读的个人定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酿造聪明”,对于一个成年读者来说则是享受和浏览精神风景。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我还可以补充一句,阅读是人生的大道通衢。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作者:高洪波

文字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
名家名笔 | 也算“新阅读”

“网时读书会”李林栋兄是个点子大王,善编各种有特色的散文集,并以编散文集的名义征稿。他组织过大运河、中轴线、老北京等一系列关于北京文化的征文,自然也是散文。这一次他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新时代新阅读”的主题,我开始兴致勃勃地投他一篇小文,叫《阅读的个人定义》,我把阅读的个人定义总结为四个字“酿造聪明”

2025-04-12 21:36:00

手工艺青年看过来,这里有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

非遗如何在青年人中传承,手工艺如何通过青年人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手工艺如何走向现代化并融入现代生活?近日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举办的“苏韵流芳——2025青年手工艺展暨大赛”对此给出了回答。该展以苏州博物馆为主场,每两三年举办一次。青年手工艺人均可报名参赛,特等奖与一等奖作品将由苏州博物馆收藏。今年的展览

2025-04-12 12:20:00

抓实权益保障,让每一个劳动者“被尊重”

  在不到一平方米的厕所隔间里,拖把、扫把等清洁工具横七竖八地靠着墙。墙上挂着不同颜色的抹布、橡胶手套以及衣物。一只大号的黑色塑料货篮倒扣在地上,里面塞满杂物,上方铺着纸板,放着水杯、饭盒等物品。灰色的桶、簸箕、消毒液瓶子,散落在地上。这是一位商场保洁人员放工具和休息的地方。除了厕所隔间,它们还可以

2025-04-11 14:51:00

作家日签 | 李元胜:良宵引

本期诗人 李元胜李元胜,诗人、生态摄影师。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大学时期开始写诗。现为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良宵引》诗/李元胜你读到爱时,爱已经不在你读到春天,我已落叶纷飞一个人的阅读,和另一个人的书写有时

2025-04-11 11:38:00

机构:一季度上海办公楼租赁需求逐渐回温,成本驱动型需求占主导

近日,多家商业地产机构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上海办公楼租赁需求逐渐回温,成本驱动型需求占主导。与此同时,投资市场呈现回暖态势,成交金额同比两位数上升。上海办公楼租赁需求逐渐回温全市净吸纳量环比和同比均有提升仲量联行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共计三个甲级办公楼项目竣工交付,总建

2025-04-11 08:23:00